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認識社會大學

您想了解


「法鼓山社會大學」嗎?

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,提出「提昇人的品質、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理念。為「提昇人的品質」必須經由教育達成,所以他又提出「三大教育」,作為法鼓山僧俗四眾共同致力的目標,即大學院教育、大關懷教育、大普化教育,法鼓山社會大學即屬於大關懷教育,不但關懷人們的物質生活,更應關懷人們的精神生活。
2003年3月8日,金山法鼓山社會大學開學典禮時法師說:「法鼓大學由於座落山坡地,開發困難,立案延宕,不過可先從社會教育的層面開始,不限校園,不拘形式,亦無所謂校區,以全民為對象,但以能教化人心,提昇人品為要。」他又說「法鼓山和金山結緣,到今年四月就滿十四年了(按指民國七十八年法鼓山在金山開山起),這期間得到金山鄉各界長官及鄉親們的支持,這是我首先要感恩的。多年來,法鼓山一直在思考如何回饋金山鄉里、如今成立的社會大學就是基於這樣的因緣而籌辦。」所以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創設,是有它一定的背景。
法師繼續說:「法鼓山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、建設人間淨土,要提昇人的品質須從生活品質的改善開始。社會大學的課程目標首重提昇民眾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技能,再從物質生活的富足進展到精神生活的富足,達成人格更健全,生活更快樂的目標。」所以社大開設的課程大體上分三大類:即生活藝能類、人文休閒類、生命關懷類,而三類之間又健立相互支援的系統,即核心課程,亦即除了教導民眾各項謀生技能與藝文欣賞能力外,更著重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,不著痕跡地融入課程與教法及平時的活動中,使受教者除了獲得知識外,更能運用佛法的智慧處事,慈悲待人;如此身體力行,人品自然提昇,人間淨土自然到來。所以法鼓山社會大學的教育,特別重視實踐,鼓勵學員從生活實踐中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。
法師留學日本六年,就讀立正大學,由文學碩士而博士。他非常重視方法的運用與新觀念的提倡,希望以新的觀念來帶動流行,例如他提出的「四環」;即心靈環保、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、自然環保,而以心靈環保為核心,無一而非今天社會最迫切而須要解決的課題。此外他又提出「心五四」運動,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,時人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生活運動。「心六倫」的提出,更是喚醒社會每一個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以共同營造美好的生活,這與社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。法師的這些理念都是法鼓山社會大學規劃課程與活動的依據。
法師著作豐富,經其審定之文稿,將近二千萬字,編為108冊,稱「法鼓全集」,為法鼓山社會大學學員課外讀物的良伴。
法鼓山社會大學與社區結合,深耕在地,為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,金山法鼓山社會大學,因新北縣改制為直轄市,原稱「鄉」改稱「區」,因此2018年成立「北海校區」,以石門、三芝、萬里為分部,為尊重金山校區的歷史淵源,仍保持金山校本部名稱,並為北海校區教學管理推動中心。
2005年10月8日成立大溪法鼓山社會大學,2011年暫時停止辦理。2006年10月14日成立台中法鼓山社會大學,2008年10月暫時停止辦理,2007年4月21日成立北投法鼓山社會大學,後因須要,於2018年在城中區德貴大樓設「德貴分部」。2008年1月26日成立新莊法鼓山社會大學,並於2018年設立「泰山分部」。所以現在法鼓山社會大學共有三個校區和五個分部。
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曾勉勵社大:「一處社會大學,一處人間淨土;處處社會大學,處處人間淨土」,這是對社會大學最好的鞭策,應該懸為鵠的。
協助法師籌設法鼓大學與法鼓山社會大學的曾濟群博士,原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,後由政府徵調出任國立編譯館長、國家圖書館長。在圖書館長任內因緣與法師相識。其後承邀擔任法鼓大學籌備處主任,時為民國86年(1997)10月1日。因學校校地座落於山坡地,開發困難延宕立案時程,法師乃決定設立法鼓山社會大學,先行辦理社會教育。由宗教教育到社會教育,亦為提昇人品,實踐社會關懷的一項重要途徑。法鼓山的共識:「提倡全面教育、落實整體關懷」不也是這個意思。
教育的延伸性,始終是法師的一貫主張,如果以法鼓大學立足金山為主軸,而以法鼓山社會大學涵蓋金山、石門、萬里、三芝四區為腹地,法鼓山的教育理念,在北海遼闊地區,全面性的展開,這個藍圖是相當宏偉的。由此慢慢發展,或許可以實現太虛大師在他一篇「建設人間淨土論」中,曾規劃部份地區,以其地理環境與相關條件的配合,試行推動人間淨土的理念以實踐「人生佛教」的主張,也未可知。亦即太虛大師未曾實現的理想,由法鼓山逐步推動、完成。
社會教育必須與時俱進,民眾學到的知識才能應用在他們日常生活中,所以課程設計必須多元化與實用化。因此下列幾項課程發展的方向建構了社大教學與活動的架構:
一、石門農地的經營與三芝自然環保教育中心的開發,落實自然環保的理念。石門農地共3.5公頃,由僧團於2016年5月交由社大經營,三芝自然環保教育中心有9.2公頃,僧團於2021年1月交由社大開發。以教育為導向落實自然環保,帶動並重視友善農耕,達到友善大地與人文休閒的目的。
二、迎向創客教學潮流,結合創客與創業。這是一種改變社會習慣的教育方式。隨著工業產品的發達,大家都樂於使用現成的工業產品,逐漸失去了自己動手做的習慣,因而創新能力慢慢消失了,所以創客就是要找回創新的能力,以及自己動手做的好習慣。
三、樂齡與兒少的關懷。老年人最須要的是精神的鼓勵,而不是物質的須求,是心靈的充實與滿足,透過人際關係帶來的溫暖,才能恢復他們內在的信心。兒少教育須要愛心,在他們成長過程中,給予更多的愛,這些愛將來他們長大了一定會回饋給社會。
四、結合社區需求,樂活社區活動。社會由社區結合而成,所以健全的社會發展的前提,應有健全的社區做基礎,因此社會教育一定以社區為核心,結合並推動,尤其對社區內的養護機構、弱勢團體、殘障人士一定要多加關懷。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過:「法鼓山的教育是以終身教育為目標,進行終身學習、終身奉獻,在關懷他人的行動中,又不斷感化自己、奉獻自己、成長自己,教育與關懷環環相扣。」從事社會教育工作者,應該奉為最高的圭臬。
五、翻轉教學、拓展學習視野。社會教育的內容與授課的方式非常有彈性,這是社會教育的特點。因為社大的學員資格沒有限制,每個人的背景不同、知識程度各異,所以韓愈在「師說」一文中說: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」。因此社會教育的角色,師生可以互換,這一堂課,他是老師,另外一堂課他又可能是學生,這是正常的。教育方式與場所設計根據須要而隨時調整,如此學習效果更大。
六、九大學習領域,跨領域學習的必要。近年來「跨領域學習」與「系統性知識整合」的教育方式,蔚為流行,這正好運用在社會教育中。社大成立將近二十年,開設課程不下百餘門,如何整合這些課程,為幾個大類,由大類中再分細類,使相關的知識能串合在一起,正如百科全書編輯通例,依系統性將相關知識,分由大類而小類,相互聯結,即可收到觸類旁通之效。
七、遠距教學的開辦,停課不停學,鼓勵線上學習。2020年初全球面臨COVID-19新冠病毒的嚴峻考驗,社大為了要讓學員安心防疫,暫停實體課程,為學習不打烊,從2月起推出線上教學,提供學員居家學習。曾校長過去擔任國家圖書館長時,一直大力推動「無牆圖書館」的概念,把館藏資源數位化,讓大眾都能閉門家中坐,盡讀天下書。社會大學既是「無牆的學校」,只要肯學習,一部電腦,透過網路即可線上學習。遠距教學是世界的學習潮流,即使沒有疫情,遠距教學仍然是未來的學習利器,社會教育尤其重要。
八、社大經常舉辦各種課外教學及活動,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。無論參訪道場、小農市集,推動自然農法,實踐自然環保,班級幹部營隊,祖孫三代親子營,國小兒童營與社區睦鄰活動等,都是從日常生活開始,學習良好的習慣與行為,這是落實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四環中的生活環保與禮儀環保。由室內的學習到室外的教學與活動,以學員的學習為導向,希望從心出發、從身改變。因為多溝通,拉近了人我距離,消除彼此的冷漠、隔閡與疏離感。
總的來說:法鼓山社會大學無論是教學與活動,都希望能帶動學習的新視野,同時體現終身學習與社會關懷的雙重功能。
(2020年,法鼓山社會大學全體師生同仁,為緬懷創辦人聖嚴法師捨報十週年,特出版「乍回頭那燈火闌珊處—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光合作用」,可作為了解社大的重要文獻。)

TOP